0%

蒲松龄与蒲松龄俚曲

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! ———— 郭沫若

高人一等 奈何 难掩世道心酸泪
入骨三分 怎奈 难泯俗世百欲情

求功名一生不得 浮生若梦 怎把那梦?写的比现实还真? ———— 笔者

蒲松龄简介

蒲松龄(1640年6月5日-1715年2月25日)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,汉族。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人物生平:
顺治十七年庚子(1660年),应乡试未中。

康熙二年(1663年),应乡试未中。
康熙三年(1664年),应邀就读李尧臣家。张笃庆有《和留仙韵》二首,讽蒲松龄记叙神怪故事无益。
康熙九年(1670年),八月,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,南游做幕。
康熙十年(1671年),春、夏在宝应、高邮。秋辞幕返里。
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四月,随本邑缙绅高珩、唐梦赉游崂山。秋应乡试 未中。
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,定名《聊斋志异》。高珩为之作序。《聊斋志异》是蒲松龄的代表作,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,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。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,对当时社会的腐败、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,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,表达了人民的愿望。

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应乡试未中。

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秋应乡试,再次犯规被黜。
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暮春赴济南,滞留数月,应乡试未中。

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(1715年2月25日)酉时,蒲松龄因病与世长辞,享年76岁。

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。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,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,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。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,汇明清俗曲之精华,取诸宫调、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,于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。
从写作时间看,除较短的几种写于作者中年外,其余多作于暮年。从写作动机看,作者是为”参破村庸之迷,而大醒市媪之梦”,用以劝善惩恶,移风易俗。大多数作品写于西铺的直接动因,是为取悦于毕际有的孀妻王老夫人(王渔洋的从姑母)。
从写作形式看,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,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,如最后完成的《禳妒咒》《磨难曲》与《墙头记》。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,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境界。

基本特征编辑
语言
聊斋俚曲摒弃文言,选取以普通白话为主体,杂以淄川方言、俚语、民间成语、歇后语、典故新用的语言,力图接地气唱民声,为当地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。语言风格也以明白晓畅、幽默诙谐、尖刻辛辣、寓庄于谐、让人喜闻乐见为标尺。
声腔体系
聊斋俚曲的音乐声腔体系以具有“全国一致性”的明清俗曲为主体,结合具有山东淄川一带特点的民歌,以及具有方言字音特点的民歌唱法,构成了俚曲的基本腔系,另外还吸收了南北曲、昆曲、梆子、弋阳高腔以及江南小曲、船歌、陕西西调、东北的满调等为辅助的多种有代表性的声腔,构成了它的综合性的声腔体系。这个声腔体系既古老传统又新鲜时兴;既有全国一致性又有地方特殊性;既单一简易又多元丰满;既可单曲叠唱又可联套成章;可歌可吟可怒可赞。
内容形式
(1)俚曲所表现的内容,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,而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,所以它贴近时代又切入生活,为平民百姓所关心所理解。即使是神话故事、历史故事、爱情故事、传奇轶闻等,也大都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
(2)用于演唱的曲牌是风靡当时社会的时调俗曲。本来这种形式活泼的有说有唱就足以吸引人了。这些时调俗曲又是为人们所熟悉的,俚曲一改过去用南北曲作剧的传统而以时调俗曲入戏,使人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,为人们喜闻乐见,成了广泛传唱于街衢里巷的传世之作。
(3)通俗性即是俚曲最显著的特点,也是它在总体上的特点。其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,一是内容的生活化;二是语言的大众化;三是声腔的世俗化。